[隨筆] 網路書寫(Lain玲音)

網路這個題材在後設類型的創作裡是個很方便的題材,拿來反映人在實體世界的疏離,或是關於虛實的探討。


這導致我在閱讀以網路為題材的小說時,習慣直接套用後現代理論或是現代主義。但我剛才在看動畫版的《Lain鈴音》時突然想到(裡面有好多網路剛發明時,大家對網路奇奇怪怪的想像),對在識字之前就大量接觸螢幕的新世代寫作者來說,網路不一定是拿來影射現實的工具,而是現實本身。


也許對他們來說,書寫網路就是他們的「寫實」。但如果直接套用現實主義的框架去分析網路為題材的作品好像也怪怪的,畢竟「現實」跟網路空間的「現實」是不同的東西。所以,雖然我還沒看過「先接觸網路才識字」的新世代的作品,但我亂猜他們未來可能會生產大量的「網路書寫」(周德為,我的直覺,2025)。


——


在鄉土文學的書寫,作者經常會有意識地召喚「原鄉」,召喚那個在進入都市之前的空間。


而對我這代人來說,原鄉不是「與都市相對的鄉土空間」,而是「與網路相對的實體空間」。


那麼對從小在網路長大的下一代人來說,網路會不會變成他們的「原鄉」?如果是這樣的話,這個網路原鄉與先前的原鄉有何不同?


從科學角度來看,網路空間就是現實空間。儲存在「雲端」的檔案只是存在某個實體的伺服器/資料中心裡而已;所謂跨空間的交流只是透過「還沒被切斷」的電纜流動。


但從使用者的體驗切入,網友之間的交流不是發生在實體的基地台或電纜或伺服器裡(周德為,體感,2025)。那是是我們共同想像出的不存在的「網路空間」。


因此我認為,網路雖然本質上是現實空間,但佔據了虛擬的位置。這與鄉土文學的「原鄉」不太一樣。在鄉土文學裡「原鄉」是一塊土地,而就算用最寬鬆的定義,土地都得「存在」。


對以前的寫作者來說,故土是鄉土或都市這種實體空間,但也許未來的寫作者長大後,透過書寫試圖召喚的故土會是網路空間。到時,我們就需要新的理論去解釋。


學校老師都說,後設小說之後就沒有新的理論了,但也許「網路書寫」會是下一個新的東東?至於它會是全新的書寫,還是舊東西重新拼裝,就到時候才知道。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