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黃麗群:「我不該是『外省第三代』,我是這個遷徙系譜的『第一代台灣人』。」
我自己也很喜歡引用蔡培火的名言「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句話,它提供了一種非常漂亮的百年追求敘事:過去的一百年台灣人前仆後繼地爭取獨立,提供了當代台灣獨立的歷史基礎。
我曾經非常相信這套說法,然後很快就動搖了。
比較容易被忽略的是,蔡培火寫的文章裡其實是這樣寫的「台灣乃帝國之台灣,同時亦為我等台灣人之台灣」。無論「帝國之台灣」這幾個字背後真正的動機是什麼,這都證明了當時的人對「台灣」的想像與當代的想像完全不同。
「百年追求」的敘事最方便使用,但它簡化了歷史事實。
台灣文學史有一個概念叫「橫的移植」,套用在這裡的話可以用以下概念理解。這個群島中的每個島在不同時期被不同政權分別統治過,但這些政權更迭時並沒有明顯的傳承關係,而是新政權「移植」新脈絡進來,原本的脈絡就被切斷了。
所以我認為台灣並沒有深厚的歷史,因為深厚的前提是有「縱的傳承」。雖然從後現代的史觀來看,所有的現代國家都不必然與前個政權有傳承關係,但文化傳承上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中國史上每個政權應被視為各自獨立、在特定條件下誕生的政治體,但這些獨立政體之間的傳承脈絡相對台灣清晰。
於是,我台灣憑什麼獨立的疑問纏上了我,直到我讀到了一句話稍微解除了我的不安。Renan寫過「國家是群體想像的產物(一套論述),非取決於種族、地理、傳統或語言等因素。」國家是想像出來的,就代表只要我們能想出其他東西做為想像的基礎,國家就不一定要歷史依據。
那麼,我想像中的台灣長什麼樣子?
台灣在歷史上多數時間都受外來政權統治,所以歷史基礎必定單薄,但這並不影響當代台灣人獨立的決心。「台灣認同」與「中國認同」最核心的區別就是,我們認為「自己選擇爭取的」遠比「我們所繼承的」還要重要。
這是一個還不錯的答案,但這跟我對身分政治的看法矛盾,好幾波中配爭議讓我認為區分身份、血緣是重要的。
當代的台灣還有必要區分外省x代、福佬、原住民、客家人、中配、新移民嗎?從身分政治的角度來看,這個區分是必要的,但是這又與「自己選擇爭取的遠比繼承的還要重要」的說法衝突。身份是繼承而來的,那為什麼要用身份去區分同樣選擇爭取獨立的台灣人呢?
直到前幾個禮拜黃麗群的一句話讓我豁然開朗:
「我不該是『外省第三代』,我是這個遷徙系譜的『第一代台灣人』。」
黃麗群用「不『該』是」而非「不是」外省三代,代表他並沒有否認自己來自外省家族。這傳遞的訊息是,台灣認同不是基於血緣,但並不否認血緣。我們可以先接受自己的血緣與繼承的文化,再選擇「成為」台灣人,而非否認自己的身份。
中國認同的邏輯是,你繼承了中國文化所以你是中國人;台灣認同的邏輯是,無論你繼承了什麼你願意選擇成為台灣人你就台灣人,反之就算你父母是台灣人你也不會因此自動成為台灣人。
最後也最重要的問題是,台灣要獨立,那我們對這個獨立的台灣的想像是什麼?
目前的我想要用兩個關鍵字來回答:混雜、平等。
每次我跟別人爭執「台灣有沒有自己的文化時」我列出的台灣文化元素都會被一一指認為他國文化。這種質疑是正確的,台灣多數的文化元素確實來自外國,但這些外國元素只有在台灣才會被如此排列在一起。
我經常出國,我明顯感受到很多台灣的異國餐廳都非常的「東拼西湊」、「四不像」一點都不正宗,可是換個角度想,這「四不像」的樣子不正是「台灣文化」的樣子嗎?
如開頭所述,台灣作為一個民族並沒有深厚的歷史基礎,但歷史是累積出來的。只要平等地對待所有族群的文化,我們就能從混雜開始,一點一滴地長出自己的樣子。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