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終於搞懂美國高中「文學教育」背後的邏輯


-文本:任何承載資訊的東西

-美國高中有四年,所以我會用9-12年級稱呼,用高一到高四可能會讓你們困惑。

-我沒有選過英文的先修課因為我很懶,以下都是regular英文課的內容。

-反意圖主義:一種解讀文本的立場,認為作者寫作當下的意圖不重要。是現代文學界主流觀點(中文古典文學界是否採用我不知道)

三種常見的反意圖主義:
1. 新批評:文本是一個脫離作者的存在,所以應盡可能忽略「作品創作背景」以及「讀者主觀意識」的干擾。透過分析「文本內」的客觀證據,就能相對客觀的解讀作品。

2. 結構主義:作者如何書寫已經被語言內在結構決定了,所以分析的對象是客觀的「語言結構」,作者與之無關。(語言的內在結構是指什麼?不重要,反正這篇文章只會用到新批評。)

3. 後結構主義:作者與文本相對不重要,因為兩者都不是有明確邊界的主體,而是一張複雜的互相互動的網。注重讀者根據自己的脈絡做出的解讀。

        
正文

我已經寫過一篇散文在嗆台灣國文課,這次我想講講我到美國學校之後接觸到的英文課。

我們沒有統一的課本,指定一定要讀的文本也很少,而且大部分老師會用各種方式鑽漏洞避開「必教清單」。像是課綱指定三本長篇小說,老師就把班上分成三組,一組讀一本。這樣就一個班有教三本,但其實每個人只會讀一本。

其餘文本有些是老師選,有些是學生自己選。如註,文本不一定是文學,但多數都是文字類型的(有些單元甚至不一定要選英文文本,只要學生能用英文寫出報就好告,像我就選過很多動漫),文類的比例取決於老師或學生的偏好。

像我11-12年級的英文老師是film study的博士,所以他上課就很常選動畫、電影當文本。所以學生高中四年會接觸到的文本會由三個部分組成,比例是我自己體感。

1. 美國課綱要求的,部分可以鑽漏洞避開(15%左右)
2. 老師選的(45%)
3.學生自己選的(40%)

考試、報告有幾種常見的

1.文本分析:現場些」寫一篇1000字左右(對應到中文大概1500)的文本分析,有分兩種。
-- 先拿到題目、現場拿到文本,通常是短篇或是非文字文本
-- 現場拿到題目、但文本是上課教過的文本,這種通常是長篇小說。
2.口頭報告:有個人或分組,有分成兩種。
-- 自己選題目、老師指定文本
-- 自己選文本、老師指定題目
3.開放報告:通常是分組(我通常會跟老師要求我要自己做,團體溝通很煩)。老師設定題目,文本和形式自己決定

這樣要們麼評分?這就是這篇文的重點,我以前也沒發現,直到我大學讀了文學理論。

高中的時候只覺得那是一套自由度很高的系統,但我發現它的框架其實很明確,就是從頭到尾只灌輸New Criticism的觀念。

學生看似可以自己選擇報告主題;老師看似沒有統一的課本,但其實每一個作業、考試、報告,都是用新批評的標準評分。

例如老師會叫我們忽略作者的存在,但同時,我們在寫文本分析的時候又會要求我們用「『the author 』communicate xxx by using xxx as a metaphor of xxx」之類的句型。如果有同學用「the novel」當主詞,老師就會糾正說「說話的是作者不是小說,所以要用『作者』當主詞」我以前覺得,一下子要忽略作者意圖,可是寫的時候卻要用「the author」當主詞,很矛盾。

搞懂這一套教材背後的理論之後,才理解為何老師會這樣教。老師說「忽略作者意圖」是因為新批評認為,要只關注文本本身,減少外在因素對我們解讀造成的干擾。而寫分析時要「用作者當主詞」是因為,新批評並沒有否定作者。新批評仍然認為作者是主動、且有意識的使用文學技巧來表達。所以我們分析文本,就是在分析作者,所以寫文本分析的時候煮當然是作者。

不一定每個老師、學生都認同課綱採用的「新批評」理論,新批評也不一定是最好的理論。但是這樣設計,每個學生都會吸收到一套前後一致,且可以運用到任何文本上的文學方法。

所以不要每次看到「美式教育」就覺得只是很自由、很開放而已。美國英文課綱有一套前後一致的、嚴格的評分機制,所謂自由僅限於它的框架之內。

美國高中四年的時間只會教:如何運用新批評理論,進行文本分析(不限定文本類型)。

就這樣,四年只學一件事。看似太少,實際上很合理,因為學生有其他科目、課外活動要顧,沒有無限的時間投入「英文科」。所以他們的目標是「如何用最少的時間,教會學生一套『帶得走』的能力。」

注重「文本本身」的特性,使新批評是所有理論裡面應用範圍最廣的。所以只要學得夠「扎實」,學生畢業之後遇到任何文本,都可以應用。

美國文學教育的設計並沒有特別神,只是懂得取捨。
課綱設計得越簡潔,學生跟老師搞砸的機率就越低。
而且美國人也知道,要讓學生學到一套「帶得走」的能力,就必須丟棄以下執著:

「怎麼可以沒讀過xxx?」
「怎麼可以不知道xxx?」
「怎麼可以不浪費時間背誦那些隨便都google得到的作者生平?」

有些國文守舊的國文教育者,就跟那些劇的腦粉一樣低能。

「吼呦,你怎麼可以沒看過巨人?」
「你怎麼可能不知道還珠格格?」
「你怎麼可以不知道水之呼吸?」


我們不都被「你怎麼沒看過xxx?」這種幹話傷害過嗎?如果你覺得腦粉發言很智障,那你們是如何容忍「台灣學生怎麼可以沒讀過赤壁賦?」種垃圾話的?

我知道對文學人來說,文學不只是技能,但很可惜的是,對多數學生來說文學就只是技能而已。所以要設計一套能普及的文學教育,就得暫時放下文學人的自尊,承認「我喜歡的作品,不是必讀作品。」

我國中上過台灣的國文課,是一零八之前的最後一屆。

台灣國文課的設計與美國完全相反。美國是看似自由實際上嚴謹,台灣是看似嚴謹實際上超自由。

國文課看似正確答案都來自課本,但老師都憑感覺教,學生憑感覺學,老師/考官再憑感覺批改。我猜,那本課本一開始也是憑感覺設計的。

大家都在憑感覺 ,你覺得是綠豆糕,他覺得是棋盤,我覺得是一群智障。

我之後好奇去看了一下108的國文課綱,框架是比較清晰,但有個明顯的缺點,內容跟要求有夠多。要會古典文學還要會現代文學;要會背誦還要會分析;要會寫議論文還要會寫美文,教育部是以為學生只要學一個科目就好嗎?

台灣不一定要抄美國設定的目標,但我們就不能設定好「一個」目標,把這個目標做好做扎實嗎?神經病。

Ps仔細想想,新批評是最適合拿來當課綱的理論。只有文本重要的話,選擇教材就會比較簡單,因為不管學生/老師選了多怪的文本,還是完全可以用同一套評分機制。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