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國族論述,廖朝陽筆記

 廖朝陽


本土派的傳承,經過多次論戰的考驗,逐步建構出「台灣認同」


>葉石濤:無論種族、族群、血統,願意站在台灣這塊土地的立場思考文學的就是台灣文學


>邱貴芬:台灣人是一個說話主體所採取的立場,而非本質


>廖朝陽:台灣是一個主體位置,而非主體。是個「空白主體」。


我是弟弟,是因為我相對的有一個姊姊,而非因為我本質具有「弟弟該有的特質」。這樣「非典型弟弟」(不符合刻板印象的弟弟)就不會被排除在弟弟之外(比喻來自朱宥勳的書)。同理,只要是處於被外來政權壓迫且長期居於台灣的位置上的人,就都是台灣人。


文化建構論常常用「主體位置」來取代主體,便是要強調主體只是在特定時空下文化所建構出來的產物。但是這裡要特別強調,這樣的文化建構或文化創造仍然必須接受某種本質性的規範(「隨實況變化」),並不是像訂做衣服那樣可以按個人的意志隨意剪裁;主體位置既然是位置,顯然只有放在一個整體空間裡才有意義,而這個整體空間本身如果不能進入理論的層次接受建構,仍然免不了會是一個「為絕對主體所經驗到的客體」。單純的解構派主張對問題所以較難有充分的掌握,便是因為「一切均是建構」的前提成為一種藉口,使理論不能處理文化建構的各個層次與各種方式,對本身的「絕對主體」也無法提出交代。


兩個好處:任何人都有成為台灣人的可能、既然是「位置」就必需考量真實社會條件而不能只訴諸情感。


民族建構不可避免強調差異,而我們有兩個方式面對

1.強調台灣這個位置與其他位置的差異

2.前調不同族群之間主體的差異,而這些不同主體的族群都處於相同的主體位置。(外省移民跟灣生後代的本質有差異,但只要兩者都處於台灣的主體位置,就是台灣人)


這裡所謂空白主體至少有兩層意思。第一,主體的觀念通常是以自由(自主、自律)為基礎。但是真正的自由不能含有實質內容,因為內容來自獨立存在的實體,有內容也就表示自由在特殊性的層次受到具體條件的限制。第二,空白並不是虛無,主體空白也不是「主體的死亡」。自由超越實質內容,但是仍然必須依附有實質內容的具體秩序才能進入理性的層次,發展創造、生發的可能。同理,空白主體在自觀的層次具有絕對性,對客體卻不能形成絕對命令,反而必「須不斷藉「移入」客體來調整內部與外部的關係,在具體歷史經驗的開展中維持空白的效力。


依照「台灣是主體位置」的前提,提出台灣是空白主體。有兩個重點

1.「空白」:「主體」本身不應設有任何預設值,我們不用設定「某種條件才是台灣人」

2.「移入」:如果在實際社會、歷史的發展過程中,台灣人自己往自己的主體內部填入了內容,那這些內容自然也能成為「台灣人的特質」



本土派嘗試著建立一套「具自主性」但又「不排除他者」的有包容性的台灣民族認同。


統派論述卻從來也不願意建立更包容性的「中國」框架,將台灣的內容包含進去。自然無法與台灣的社會現實貼合。


歷史上兩派的論述建構方式:獨派「把新加入的內容包含進原有的框架」;統派「抹除新加入的族群原有的內容,將自己的內容移植上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