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我的寫作策略(不要再信仰「文筆」ㄌ)


2025八月20撰寫

受到作文教育的影響,很多台灣寫作者/讀者都很在乎「文筆」(我的體感,周德為,2025)。我對文筆的定義是,文字本身的的特質。是特質,而非品質,所以在我看來「你文筆很好」就是一句幹話。我偏好的用法是

「你的文筆很(華麗、簡潔或嚴謹等等),因為(列出文本證據)。」

文筆很重要嗎?我不這麼認為。既然文筆是特質而非品質,就代表不必然有優劣之分。每個寫作者都有屬於自己的文筆,而文筆就是個人語言系統的延伸,受到從小聽到閱讀到的語言與文字影響。一部作品的文筆如何,代表的是該作品的特色,與其好壞無關。

粗糙的文筆有粗糙的美感,細緻有細緻的美感,真正分出作品高下的是「除了文字以外,作者執行了哪些文學技巧、傳達了什麼內容?」。

有些作者會花力氣雕琢自己的文筆,以展現自己的特色。我不是那種創作者,我不太在乎自己的文字有什麼特質,原因與「華語尷尬」有關。

「我們(在學校)學的『好的文字』(好的華語)其實跟我們的腔調與用法是有差距的。」(來源 @narrativesaw 敘事鋸)

我跟寫作會的朋友討論過華語的問題。華語是被國家權力強制移植到台灣的語言,而非自然在這塊土地上演變出的語言。這樣的語言不可避免地與台灣人的腔調、語癖、日常經驗脫節,這就是為什麼台灣人經常覺得這個語言用起來不自然。


其中一點就是「戲劇語言」,為了表達態度或即時情緒的語言。華語的戲劇語言是在「外省腔」使用者的社群裡自然形成的,所以與外省腔緊密貼合。然而當這些華語戲劇語言被移植到台灣,被台灣人用台灣腔講出口,就會產生尷尬。(來源~@narrativesaw 敘事鋸)


所以北京華語移植到台灣之後形成的台灣華語本質上是書面語,無法完美表達日常經驗。


大部分台灣人可以用本土語做日常溝通,然而沒學過本土語的人則只能使用「學半套的本土語」和「脫節的華語」混雜而成的語句溝通。


我就是後者,這影響了我的寫作教條,以及文學觀念。


我知道我在使用一種與我的經驗脫節的語言,所以我在寫作時,不會在文字的雕琢上花太多力氣。我再怎麼雕琢華語文字,我都不可能貼近華語。


我專注於文字以外的文學美感。我不會在乎我的文筆多好,文筆只要堪用到足以傳遞我精心設計的、不依附於文字的美感就夠了。


所以我選擇研究現代文學而非古典文學,「堪用」的文筆是不可能達到古典文學的文字水準的。


我依照我的寫作經驗養成了一套文學觀。在這套觀念裡,文學技巧分為兩種:

1.附著於文字的,綁定語言、媒介

2.脫離於文字的,可翻譯成任何語言、媒介


客觀上兩者是平等存在的,沒有優劣之別,但不管是評論還是創作,我個人都比較注重第二種。


這也是為什麼我沒有選中文、英文系而是選擇「比較文學」系。為了進行跨文化、媒介的文學研究,這門學科相對注重「脫離於文字」的文學。這門學科某種程度上相信「文學」以及「理論」是脫離於文字的存在的抽象概念,不像英文系、中文系會要求要學生分心去研究語言學,而是全力研究「所有能乘載文學的媒介中的文學性」。


這樣的特性,剛好吻合我個人的文學觀。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