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陳思宏《鬼地方》演講心得
https://youtu.be/_GgYfakP6rM?si=ThFiyU-d1fFV_Pnj
陳思宏在他的演講提到德國人不相信「鬼」,我一開始覺當德國人很爽,因為我一直很討厭迷信的台灣人。
轉念一想,相對的,德國人寫不出鬼地方這樣的小說,因為他們的觀念太「先進」了。
我想到一個摩洛哥裔法國作家:「法國人跟我保證穆斯林本質上就是厭女、暴力的,我會拚盡全力為我的摩洛哥同胞辯白,堅稱他們思想開放⋯⋯。相反地,面對一個摩洛哥人試圖說服我,我們的國家摩洛哥是完全溫柔包容的,我就會主張完全相反的看法,堅持厭女與暴力正在侵蝕摩洛哥。」
同理,
外國人:臺灣人很迷信,落後
我:去死,那是臺灣的文化
——
臺灣人:我要去算命
我:低能,觀念落後的盤子
每個國際生應該多少都有一點類似的雙標情節。
我自己完全不相信神鬼,我覺得迷信鬼神的人都笨笨的,同時我很喜歡拿民俗/鬼神題材寫小說。
我對鬼神的想法是:不應該迷信,但基於其文化價值我們應該要「保存」它們。
這有一個漏洞,很多民俗信仰的核心是「行為」而非物質,遶境、遊街、演戲給神明看,而如果沒有人真心迷信這些東西並去執行的話,它無法被保存(不然就只能以影像或文字保存)。
也就是說,如果這些我眼中「有點笨」的迷信者都被「開化」的話,我就沒有完整的小說題材了。簡單來說,我覺得我怪怪的。
(發在thread上,作者本人留言回應)
陳思宏:
隨便抓一個德國人來問,鬼長什麼樣子?很容易會得到「披著床單飄來飄去的東西」,就很類似emoji會出現的那個模樣,大概就是Casper的樣子。但我們台灣文化裡的鬼,沒有這麼具象,而且無所不在,形狀不一,深入我們的日常生活,深深影響整個文化論述。其實我的四月要出的新小說,也寫了「除魅」這個社會學的概念,除魅在德國的確算是有實現。但這個概念寫進小說,不能說教,我是靠一位角色來進入這個概念,到時讀就知道了,正直的理性角色。
說回台灣,例如「國運籤」,已經2025年了,還是媒體所追逐的標題。我不知道我們會走去什麼地方,但,確定的是,鬼神,絕對是台灣文化重要的肌理,不會離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