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楊双子致詞+〈千屈菜〉歌詞片段心得

楊双子致詞(六分四十秒開始):

https://youtu.be/VkxJFatvW3M?si=GoIIiv_nvfWMpCBB


千屈菜:

https://youtu.be/zXbx0co4fCU?si=4fvcWKsL86UF2gcL


夏子跟家權的新專輯《機械降神》在〈千屈菜〉裡有一段歌詞這樣寫:

Pasifana'en ningra kita to tilid

Caay ka siharateng to, nga' mitoor ko tamdamdaw saan

Nanay mafana' kita a misomowal sanay」

(原文Amis阿美族語)


華語翻譯:

「他教給我們文字

他不要我們服從

而是要我們開口說話」


這首歌是原住民語寫的,很抱歉我要用漢人視角解讀,但這是我身為讀者的權利。


我不確定把殖民現代性的概念套用到語言上適不適合,但教授不會來這裡嗆我所以沒差。從這個角度看,台灣人曾經被許多外來者強迫著去學習外族的語言。


如同《驚婚》寫的:

「語言,台灣人一輩子的詛咒。」

「日本時代的國語,現在的北京語……。」


然而如果台灣人沒有被破學習過這些語言,便沒有辦法接觸到外面更先進的知識,也就沒辦法把這些知識引進台灣,使台灣現代化。而楊双子的致詞則告訴了我們這種殖民現代性是可以當作反擊武器的。一百年前蔡培火用日文講「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上個月楊双子用華語講「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金翎用英文講「Taiwan belongs to the Taiwanese」。日文、華語、英文,他們講這句話可以理解為用殖民者的語言反擊殖民者,這代表語言的壓迫性可以被反轉。可是「反轉」就意味著已經先經歷過了一輪壓迫。


金翎致辭片段:A century ago, many Taiwanese people began to make the assertion “Taiwan belongs to the Taiwanese.” Today, many Taiwanese continue to assert this, but now we are addressing it to a new audience. Before, we were saying it to the Japanese, now we are saying it to the Chinese.


我最喜歡的是他在後面又補一句:「Some of us identify as Chinese, just like how some of us used to identify as Japanese.


我覺得這句話挺靈巧的,不只提到複雜的身分認同,同時把中國(以及所有來自中國的政權)與日本並列,意味中國國民黨的統治就是殖民主義的展現(國民黨不符合殖民的基本要素,但意識形態上仍是殖民主義)


我讀的國中歷史課本(比108課綱早兩屆)都說西班牙、荷蘭、日本是殖民者,卻不把鄭成功、清朝、中國國民黨視為外來者。我至今仍想不到這個分類的依據在哪裡,為什麼同樣是移民,荷蘭人來台灣是殖民,漢人來是開墾?同樣是透過戰爭取得統治,鄭成功是民族英雄(舊課本甚至將這場戰役稱為「收復」台灣」),但日本人是殖民政權?


這群中國政權不是最早來到這片群島的的,他們只是在這裡賴得最久。西班牙、荷蘭、鄭氏、清朝、日本、中國國民黨,他們同樣都不是在台灣建立的政權,同樣都是外來者。


前陣子我在讀東歐歷史的時候,我理解了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就是歐洲人認為「現代國族」是事後追認的。這與中國的歷史敘述有極大的差別,中國歷史敘述傾向將歷史視為「事實」而忽略其中人為操作的部分。我很喜歡一個例子,為什麼我們習慣把孔子追認為中國人,而不是追認為魯國人?這不就是當代中國人的選擇嗎?同理,台灣然在追認自己的歷史時也能做出我們的選擇。


既然國族是事後追認的,此時此刻的台灣人應該有權利覺定,我們要以什麼方式追認這塊土地的過去。台灣想要把中國追認成我們的文化祖先嗎?我想大部分台灣文化圈的人不會認同。中國是曾經對

這塊土地有極大影響力的外族,我是本省漢族和外省人的混血,我認為此時台灣人的使命是在「以台灣為主體的史觀」的基礎上塑造出做為一個民族國家的台灣。


我之前筆戰的時後被民眾黨的支持者嗆「所以只有原住民算是台灣人嗎?」我覺得我們可以大方承認,包括我在內的所有漢人後代(無論本外省),都是外來者的後代。但是,我祖先來自哪裡做過什麼,無關我的認同。


對我來說這段歌詞許的願望是,以上這些的外來者帶著他們的語言來到這片群島上時,能不能只實現其現代性而非其殖民性?


我在讀西方啟蒙運動的時候難免感到委屈,為什麼他們推翻舊思想時可以「自己決定」要推翻,為什麼他們可以「自己決定」新思想長什麼樣子,為什麼他們可以跳過「被教化」的步驟?


歌詞提出的疑問是:我們的現代化能不能不要伴隨著壓迫與暴力?


這首歌的語言脈絡及其反映的殖民現象,是中國人與西方人都沒有的,彰顯了台灣文化獨特之處。


雖然前半段都在以西方的歷史觀念批判中國,但西方的論述也有其局限。我爬了一下楊双子得獎的新聞發現,中文的新聞全的把重點放在「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這一段,但是美國的新聞卻傾向節錄「台灣複雜認同」的部分。


美國左派總是認為非西方小國家有「身分認同的掙扎」,只要遇到當地人做出立場篤定的主張,就會認為是偏頗的,認為是民族主義的。而美國左派最討厭的就是民族主義。


台灣有很多思想其實偏左的人都不會自稱左派,原因就在此,進步派的台灣人害怕自稱左派會被誤以為反對台灣民族主義。


西方之所以討厭民族主義,是因為對有權力的國家來說,民族主義代幾乎代表著要去侵略其他國家。


他們本來就是一個民族,也不需要擔心自己的民族會消失,所以他們無法站在非西方國家的立場去思考。他們也不會理解民族主義對我們來說,是擺脫殖民並抵禦大國的手段。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