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 郭怡美書店觀察


不論是連鎖書店還是各地的獨立書店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習慣把「華文現代創作」全都放在同一區。


我太習慣這件事了,從來沒有想過一個問題:翻譯文學都是照國家區分,但華文不是國家啊?為什麼到了華文圈就不再用國家區分了?



我是在前天去郭怡美書店時,才意識到這件事。


前天我去春山書店聽金翎的短講+簽書會,我提早好幾個小時到台北於是先去車站附近的郭怡美書店走走。


郭怡美書店不只貫徹用國家區分的分類方式,還把整個一樓的空間都讓給台灣作品。


中間的台子是外譯本和海外創作,右邊是人文社科,左邊是文學,最後面是工具書跟科普書。


這為何重要?因為只有把一整層樓擺滿台灣作品,你才會意識到台灣的文學圈有多麼多元。


外省-蕭湘神、本省-楊双子、台語小說-洪明道、客語-甘耀明、原住民-夏曼·藍波安、馬華-張貴興、香港旅台-蘇朗欣、旅日-李琴風、日本旅台-木下諄一、旅美-吳介禎。


這些甚至只是「我讀過」而且「還活著」的例子而已,如果把台灣文學史算進去,這個名單會更長。


以上這些作家在誠品裡,將散落在各國、各語言的分類底下,只有郭怡美的分法你才可以一目瞭然的看出「原來台灣有這麼多種作家」。


這層樓,就是過去八年民進黨補助文化產業的成果。


全亞洲前兩大的文盲俱樂部中國國民黨以及民眾黨想砍文化部預算,我怎麼一點都不意外?


像朱宥勳寫的:


「他們整個政黨,在創立的前三、四十年,根本不覺得自己需要文化政策」


「他們(國民黨)對文化的態度,就是養來看門的狗。如果有文化人既不是狗,也不願意幫他們看門,那就通通燒毀也沒關係。從1950年代到2025年,中國國民黨的文化觀從未變過。」


不就還好馬英九沒有聰明到可以對文化產業開刀,然後蔡英文連任兩屆,不然我無法想像現在的台灣文學會長什麼樣子。


一眾國民黨立法委員認為「拿了補助」又「沾上意識形態」的文學無法進入國際市場,我倒是挺好奇,不要說書了,這些人上次讀完一頁紙是什麼時候的事?反正絕對不是堆在他們桌上,理應認真審完的預算書。


凡是有走進郭怡美書店過的人,都不可能說出這種弱智發言,楊双子拿美國圖書獎、《成為怪物以前》登上德國全國銷量排行榜前十、《鬼地方》韓譯本被韓媒票選為「21世紀最佳書籍」名單之一、《單車失竊記》入圍布克獎,這些作家都拿過補助,有強烈的意識形態,也都在國際上受到認可。我認為過去八年的文化預算取得這樣的成果,完全值得。


我寫的只是文學圈的觀點,我相信影視、漫畫、音樂這些文化產業應該有更多類似的案例。如果你覺得沒什麼,那就想像一個沒有自己的音樂、漫畫、小說、電影可以享受的台灣,如果你可以接受的話請放心支持中國國民黨以及民眾黨,然後自己找地方去死一死。


有些東西沒有也不會死,但消失的話會讓人很想死。對我來說台灣文學就是這種東西。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