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十八歲公民權修憲
2022/11/27發於Instagram
前幾天十八歲公民權的修憲複決因為同意票未達到門檻而未通過。
還記得太陽花學運的時候我才小學三年級,我還看不懂電視上的畫面是什麼意思。當我上高中開始關心政治之後,我問父母為何當初3.18他們沒有出去。我爸說他的公司有廠在中國,我媽則是指著三一八提告案件的新聞跟我說「參與政治沒好事」。
他們的回答證明了有社會歷練的人反而更難支持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也許是背後有太多牽掛,也許是對過去戒嚴的恐懼,也許是背後複雜的利益糾葛。
被社會磨練過的人有時難免會對社會感到失望,甚至對改變感到徬徨。但學生沒有悲觀的權利,我們是最有動機為社會付出的人,因為未來是我們要承擔的。
支持自己相信的事總是需要付出代價,這個代價可能是返鄉投票的車錢,也可能是被警察噴催淚瓦斯。
年輕人可以因為一時的衝動去衝撞體制,因為我們夠單純。當這些行動變得激烈時,參與者可能因此陷入官司甚至被判刑,這也許是吃力不討好的「不理智」的行為,但是正是因為這種行動力我們的社會才有改變的可能。
如果你認為二十歲以下的人容易被執政黨操弄變成票倉,然而當香港政府試圖操縱香港人時,願意認清事實、走上街頭的人也包含許多未滿十八歲的人,最年輕的甚至只有十一歲。香港人跟台灣人同樣在充滿封建的中式家庭跟學校長大,然而他們的學生還是願意去思考、嘗試改變自己出社會之後即將面臨的未來。
有時候那些香港學生的家長不願意參與不是因為他們不認同,而是他們經歷過更多政治動盪。他們知道國家能有多暴力,但是學生沒有見識過國家的手段,因此學生不會因為恐懼而拒絕改變。
臺灣的環境比香港好太多了,台灣有更多合理的管道參與政治,所以台灣更應該培育出對社會有想法有熱情的年輕人。
我已經不知道多少次因為對國家有不同的看法而跟長輩起衝突了,我提出的看法理應受到同樣的重視,但是他們能夠進投票亭表達,我卻只能繼續在網路上徒勞吶喊。
我國中班導總是說學生的義務是讀書,但如果台灣的學生只以會考學測為目標,我們等於是在學習對不合理的權利關係中的受害者保持冷漠,即使我們自己也有可能成為受害者。
我身為學生總是被被告知要聽話好好讀書,但我們成年之後卻被要求成為有主見的公民,這不是很矛盾嗎?
否定我們的投票權,就等於是在否定我們對社會的熱情,那麼國家還憑什麼期待我出社會以後成為關心社會的公民?
對於身邊政治冷感的同學,我想讓他們知道「冷感」就是一種特權的行使,我的種族、經濟能力、性別讓我活在安逸的環境。因此當你覺得政治很煩時,請記得社會的角落有許多人正在為了自己最基本的權利抗爭,你也許看不到,但這就是你的特權給予你的。
(照片攝於2024/5/28,並非十八歲公民權運動當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