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議題] 5/17晚上紀錄
5/18 發布於treads 與instagram
「政治是書讀多了之後,逃避不了的良心。」邱妙津《寂寞的群眾》
每次我在發生大事的時候轉到棒球頻道都不免覺得現場的球迷全都活在平行世界裡。
我寫過八篇完整短篇小說。第一篇是關於白色恐怖、第二篇是關於移民思鄉、第三篇是台海戰爭、第四篇是取材自反送中修改成符合台灣脈絡的版本、第五篇是愛情小說、第六篇是關於我姐、第七篇是愛情小說,第八篇是寓言故事。
白色恐怖、黃雨傘、太陽花、反送中都是在我開始寫作之前就發生過的事件,我以為書寫政治創傷代表著要浸淫在歷史中,因此我決定往自己的生活看。我開始轉向政治以外的寫作題材,直到稍早的時候沈伯洋被藍委從主席台上推落。原來書寫政治創傷不一定是重述,不一定是如反對轉型正義的人所說的都是在「翻舊帳」,因為我習以為常的「常態」遠比我原先想像的還要脆弱,所以永遠都會有新的創傷需要被書寫。
細心比對會議公文的人可以看出來,崐萁與國昌早上送進去的版本跟事先公布的版本跟本不是同一個法案,這是今天早上才你出來的新版本卻仍打著「國會改革」的標題。這是一個未經宣讀、未經任何形式公開的法案,連其他中國國民黨自己的委員都沒有事先閱讀過的法案,這樣的立法透明度何來「把國家還給你?」
執政黨八年來在立法院面對在野黨時,從來沒有跳過討論程序通過自己的法案。這些討論程序就是為了幫助少數牽制多數,確保雙方進行溝通。「為什麼執政黨都過半了還過不了oo法案?」因為執政黨知道未經溝通的進步不算進步,而溝通也取得了成效,最好的證據便是從2018年同婚公投被打爆,到2019年說服在野黨放同婚法通行,到2023通過同性伴侶領養。
在野黨認為這樣還不夠,我無法苟同。這顯然不是「只做了這點事」的問題,而是自2019年來「兩萬五千七百個同性家庭」的問題。每一個進步的法案,即使看似微小都會影響萬計的人的生活。
舉同性婚姻當案例是因為,其過三讀的日期剛好跟國民黨為了強行通過「國會改革/國會擴權」法而佔領主席台、封鎖議場是同一天。這麼諷刺的對照,就是有投票權的「成年人」們投出來的。
我不認為聚集在青島東路的人應該衝進議場,除了策略上來說這麼做不明智以外,去發起一件八年前就已經發起過的運動對台灣的民主來說,挺丟臉的。
覺得聚集在國會外面的群眾都在賣亡國感的人,他們應該感到光榮,因為他們冷漠的餘裕正是另一群人負傷前行的成果。
留言
張貼留言